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 | 施懿宸、戎珺:浅析2023年环保企业ESG发展与现状

发布时间:2024-02-22作者:

随着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逐步成为全球共识,企业的ESG表现已成为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强调注重节能环保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将节能环保产业提升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同时,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常态化推进加速释放环保产业市场的需求。环保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的重要力量,须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动能匹配日益趋严的生态环保监管需求,支持经济低碳绿色转型。本文将聚焦环保产业企业,以申万一级分类“环保”标签的四十二家企业为核心样本群体,深入分析2023年环保企业的ESG实践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推动我国环保企业ESG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环保企业践行ESG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

环保产业作为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大气治理、水务及水治理、固废治理、环保设备、综合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环保企业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提供先进的环保设备、技术和服务,积极参与区域生态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如雾霾天气、城市河道水体污染、垃圾围城、土壤污染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为其他关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由于环保产业的天然属性以及产业链强渗透作用,相关企业能够为污染型企业提供环保设备和节能减排技术,进一步推动能源、化工等行业实现绿色转型,从而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1年3月,“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3年8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污染防治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旨在进一步降低环保企业经营成本,支持其发展。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强调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环保企业仍处于发展机遇期。同时,环保企业也面临趋严的信息披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ESG因素在企业运营和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ESG监管体系逐渐完善,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要求企业披露环境相关信息,对企业环境污染风险防控等提出更高要求。证监会、国资委、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等机构对企业信息披露要求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转向ESG报告,并逐步呈现强制化披露趋势。同时,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信息等专项工作及相关信息披露。

表1 国内外环保企业ESG相关政策要求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二、环保企业ESG实践水平整体较高

(一)2023年A股上市环保企业CSR/ESG报告披露全覆盖

42家A股上市环保企业均已全面披露了2022年度的非财务相关信息,这一举措凸显了环保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独立发布ESG专项报告的企业比例达到48%,其中三分之二为中央国有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

图 1 2023年A股上市环保企业报告披露情况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进一步分析可知,不同类型的环保企业群体在ESG信息披露的践行层面处于不同水平。如图2所示,不同企业披露ESG报告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央企业(80%)、地方国有企业(50%)、民营企业(37.5%)、公众企业(0%),这与我国政策自上而下推动的特点一致,可见国资委ESG相关制度要求对国企发展存在有效推进作用,民营企业需提升ESG意识,加强ESG信息披露。

图2 2023年A股上市环保企业申万三级行业分类占比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我国环保行业在企业数量、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及从业人员数量等多维度上存在不同层次的类型划分。其中,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以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为主,其次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环境监测与检测仪器设备。根据申万行业分类,42家样本环保企业均为大中型企业,如图4所示,细分领域中,水务与水治理数量占比最高(43%),其次是固废治理企业(36%)。如图3所示,虽然水务与水治理企业数量高于固废治理企业数量,但是后者披露ESG报告的比例更高(73.33%),进一步分析可知,固废治理企业全部为大型企业,可能是因为大型企业更有意愿和财力支撑ESG专项报告披露工作。

图3 2023年A股上市环保企业报告披露情况(申万三级行业分类)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图4 2023年A股上市环保企业申万三级行业分类占比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二)超过85%的环保企业ESG评级处于A及以上

对42家环保企业的IIGF ESG评级结果分析发现(由高到低为AAA、AA、A、BBB、BB、B、CCC、CC、C、DDD、DD、D),受环保企业本身“环保”属性影响,环保企业整体ESG评级较高且较为集中,如图5所示,42家企业ESG评级均处于CCC及以上,即中等以上水平,超过85%的企业ESG评级处于A以上,评级为AAA的企业比例高达64.28%。


图5 2023年A股上市环保企业不同企业类型ESG评级结果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从企业类型来看,国企央企是行业主导力量,如图6所示,42家企业的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超过一半,这与近年来国企央企改革大量进驻环保产业有关。由于国企央企在投资参股、兼并重组等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进入环保产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水平。同时,国有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三大责任之一,国有企业更重视履行社会责任,整体表现相对更为突出。如图5所示,不同类型企业ESG评级为A及以上的比例最高的是中央国有企业(100%),地方国有企业ESG评级为AAA及以上的比例最高为65%,国有企业可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6 2023年A股上市环保企业属性占比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从细分领域来看,如图7所示,各细分领域ESG评级为AAA的企业比例相差不大,均超过50%。数据显示,其中大气治理行业上市企业ESG表现尤为突出,与主要构成企业为国央企有显著联系。其余细分行业中, ESG评级为AAA企业占比分别为固废治理行业占比53.3%、环保设备Ⅲ行业占比75%、水务及水治理行业占比66.7%、综合环境治理行业占比50%。

图7 2023年A股上市环保企业不同行业ESG评级结果分布情况(申万三级分类)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根据数据可知,企业ESG报告披露率和ESG评级无正相关关系,评级CCC的企业ESG报告披露率为75%,此外,如图2所示,水务与水治理企业ESG报告披露率(38.89%)低于固废治理行业(73.3%),但是前者评级AAA及以上占比66.7%高于后者(53.3%),水务与水治理ESG优质企业占比更高,因此,用是否披露ESG报告衡量企业ESG表现并不全面,企业ESG报告的披露质量和企业如何践行ESG才是决定企业ESG表现的关键。


三、重点案例分析

本文以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庆水务”)、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远达环保”)、玉禾田环境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玉禾田”)、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菲达环保”)为主要代表,分别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分析企业在资源管理、员工健康与安全、可持续发展供应链、ESG治理架构等几个行业议题方面的亮点,以供参考。

(一)环境维度——以重庆水务和远达环保为例

对于环保行业,环境治理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可能对当地社区的环境和健康产生影响,三废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可减轻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重庆水务以“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为原则,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这种“生产-废弃物-再生资源-生产”的循环利用模式,不仅使企业从粗放型发展成功转型为生态型发展,而且有力地推进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不仅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还有效地减少了投入、消耗,实现了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远达环保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促进节能降耗,将原有燃气锅炉蒸汽加热改为电能替代加热,全年减少天然气用量63万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00吨/年,通过包装袋优化开发可循环使用的混合料包装吨袋;针对废旧催化剂,开发了废弃催化剂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这些具体举措在实现资源节约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社会维度——以远达环保和玉禾田为例

对于环保企业来说,将可持续发展要求纳入供应链管理,有助于推动供应商积极改进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影响。同时,通过与供应商共同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供应链中的风险和机遇,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远达环保制定《供应商管理办法》,严格遵守国家节能环保的有关政策要求和强制标准,积极将能耗(效)指标明确到采购技术文件中,积极采购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产品。玉禾田要求各分子公司与所有合格月结供应商签署《致相关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联络函》《供应商 SA8000社会责任承诺书》,确保供应商不招用童工、不强迫劳动、反对歧视,所提供的产品及产品原材料和服务满足国家、地方、行业的有关环境保护要求,对超标污染物制定计划、采取措施。

在员工健康与安全方面,远达环保紧紧围绕“零事故、零死亡”目标,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无事故追责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以及各项安全事故的专项整治,统筹质量、应急和生态环保监督。设立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制定应急预案。

(三)治理维度——以菲达环保为例

环保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构建ESG三级组织架构或二级组织架构,通过ESG组织架构的构建,企业能够明确ESG工作的负责人和执行部门,确保ESG战略的有效实施,有助于企业明确各部门在ESG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促进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提高ESG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效果。菲达环保构建了较为完整的ESG组织架构统筹公司ESG工作,2021年,菲达环保董事会作为ESG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设立ESG工作小组,公司总经理任小组组长,董事会办公室是该小组主要负责部门,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开展ESG工作。2022年在ESG工作小组框架下,基于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进一步设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姐,下设“双碳”办公室,指导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图8 菲达环保ESG组织架构图

图片来源:菲达环保2022年度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报告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可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推动社会和其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加强科研力度。远达环保拥有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行业进步主持及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共40余项。


四、环保企业ESG发展的机遇

(一)环保企业需要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提出更高要求,环保产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匹配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需求。国有企业作为环保行业主导力量,需要和国际对标,提升技术创新与综合服务能力,以适应外部竞争压力,提升我国环保行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上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开展ESG体系建设,有助于企业规范管理、转型升级和风险防范,助力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环保企业虽整体评级较高,但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ESG体系,缺少ESG发展战略,ESG报告披露质量不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后续相关企业可借助专业第三方机构力量,从完成ESG信息披露逐步转向高质量ESG信息披露,同时开展ESG体系建设、ESG报告鉴证等工作,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建设能力。

(二)国有环保企业可引领制定行业标准

国央企作为环保行业领军企业,具有较强资金实力和科技研发能力,是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可对标国际GRI、SASB、ISSB等ESG准则,以自身行业领先领域切入,从企业实践形成企业标准,进而推广到行业,形成行业标准,为同业提供示范和参考。另外,环保企业可联合行业协会制定行业ESG标准,通过制定并实施统一的行业ESG信息披露标准、ESG供应链评价标准,持续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降低环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信息差,促进整个行业绿色发展,实现行业ESG水平的全面提质。

(三)环保企业助力其他行业绿色发展实现自我转型升级

环保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中坚力量,需要适应新形势,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育自身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协同带动其他行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现自身生产运营体系的绿色化改造,传导并提升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环保企业市场化发展形成集群效应,环保产业正向品质化、集中化转型升级。一方面,我国环保问题已由过去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向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技术的创新方向也正在向多要素、多介质、多目标协同防治转变,更加注重全要素一体化、精细化环境综合治理,注重绿色低碳、更加注重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污染防治所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减污与降碳、城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新污染物治理与传统污染物防治等问题交织,协同治理与提质增效将为生态修复提供有效思路与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2)》.2023年.http://www.caepi.org.cn/epasp/website/webgl/webglController/view?xh=1686647587680036139008

【2】时希杰.“十四五”时期,推进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2022.

【3】辛璐、王志凯等.环保产业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环保产业,2022.

【4】《远达环保2022环境 、社会及管治报告》.2022.

【5】郑新钰.“双碳”背景下,环境企业如何主动作为.中国城市报,2022



作者:


戎 珺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助理研究员

杨晨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中心联合主任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 (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