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两会时评 | “十四五”时期我国各地中医发展规划及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3-03-09作者: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是历年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延续,近十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中医药发展作了相应的部署:

2022年,提出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2021年,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2020年,提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2019年,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2018年,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2017年,提出依法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2016年,提出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2015年,提出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2014年,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可见,我国对于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年。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本地区“十四五”规划中顺应中医行业发展大势,对中医行业的发展作出相应规划,值得认真剖析,并提出包括金融扶持在内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我国各地“十四五”规划中医重要内容梳理归类

近些年来,随着中医文化的衰落,中医行业趋向萎靡。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中医再一次走入大众视野,展现出其高明的治疗手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医领域的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文化传承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即使如此,中医在医疗、研究、人才、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纵览各地“十四五”规划,各省对中医、中医药以及中药领域发展皆作出相应规划,下表将含有单独“中医”字眼表述相关内容进行了抽取和归类:

  

表1各省市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医重点内容汇总

地区

省市区

主要方向

具体内容

华北

北京市

数字经济

推进5G院前急救、中医大数据智能诊疗等示范项目。

卫生服务

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

机构建设

建设国家级、市级中医医学中心。

科研创新

深入开展中医医师基层定期巡诊、组建中医医疗联合体、推广普及中医医疗技术等工作。

人才培养

启动北京中医院士培育计划。

天津市

机构建设

1、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分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分院等建设,打造一批一流科研机构。

2、实施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新址建设等项目。加强中医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运行。

基层服务

实现区级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

河北省

机构基地建设

加强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发挥中医独特作用。积极争取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建设一批中医特色重点中医医院,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全覆盖。

山西省

基层服务

加大乡镇卫生院全科或助理全科、中医等短缺人员培养和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机构基地建设

围绕心脑血管 、肿瘤 、康复 、肾病 、骨伤 、妇儿等特色优势专科 ,遴选省 、市 、县级中医医院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依托制剂资源丰富的省中医院等高水平医院 ,建设依托国医大师 、名老中医 、岐黄学者等名医资源集聚的优秀中医医院 ,建设临床能力强的名医传承中心 。

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

辽宁省

机构建设

支持建设辽宁省中医循证医学中心、道地药材研究中心和蒙满医药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

实施杏林人才培养行动,建立富有中医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并组建高层次创新团队。

吉林省

科研创新

重点开展基于 理论 的健康产 品开发

机构建设

建设一批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康复中心。

卫生服务

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


黑龙江省

机构基地建设

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力争建设国家中医传承创新中心1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1-2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3-5个。力争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

华东

上海市

机构建设

建设中医流派特色优势临床专科中心和流派专科专病联合体。鼓励在社区建设中医特色专病专科。争取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医养康养

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等开设老年医学科。

江苏省

一带一路

共建健康丝绸之路,有序布局一批中医文化海外交流中心和远程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机构建设

积极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传承工程

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工程

浙江省

机构建设

加强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建设。

品牌建设

实施浙派中医文化工程,打响“浙派中医”“浙里中医”品牌。

医保体系

构建中医医保等政策保障体系。

安徽省

重要项目

在肿瘤、心血管、创伤、神经、呼吸、中医等领域,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合作,积极申报共建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

卫生服务

1、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人才、技术、重点学科、信息化等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服务,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新增一批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确保市、县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

2、组建1-2支国家级、10支省级中医疫病防治和应急救治队伍。

传承发展

1、支持省级中医医院医教研协调发展。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2、建设10个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岐黄学者传承工作室,开设10个以上“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

3、开展新安、华佗医学文献和中医名师经验的挖掘整理与数字化、影像化记录。

机构基地专科建设

1、打造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地)。

2、争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一批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争创2个以上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引进1所高水平的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合作办院;建设10个省级中医医疗中心。

3、创建一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支持三级中医医院建设30个省级优势专科,支持二级中医医院建设70个省级特色专科;建设1个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和1个省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8个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对肿瘤、糖尿病、脑病、慢阻肺、风湿类疾病和传染病等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

人才培养

培养300名省名中医。

福建省

重大工程

实施中医传承创新工程和中医名医名药名科名院工程。

机构建设

1、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名优三级甲等中医院。

2、鼓励民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发展。推进中医肿瘤等中医高水平医院建设。

3、推动中医医院空白县(市)各新建 1 所县级中医医院;推进列入国家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建设的 12 所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基本标准。

人才培养

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方案。

江西省

科研创新

1、大力推动中医医疗设备等研发及产业化。

2、建设15-20个中医类重点研究室、临床研究基地。

机构基地专科建设

1、持续推进省市县三级公立中医院改造升级。

2、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积极创建国家中医医疗中心。推广应用以热敏灸为代表的中医康复治疗,规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3、加强中医规培基地建设。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建设。

山东省

品牌建设

打造“齐鲁中医”品牌。

重大工程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和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机构建设

做强省中医院和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市县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到2025年,全省70%的县(市)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中南

河南省

机构基地专科建设

1、创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特色重点医院。

2、完成市、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

3、实施"仲景人才工程”,推动中医儿科、骨伤等专科发展成为全国一流学科。加强中医治未病科、老年病科和康复科建设,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管理。

4、建成25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30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完成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老年病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

卫生服务

完成市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四所医院”建设并全部达到三级水平;完成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三所医院”建设并全部达到二级水平。

湖北省

品牌建设

加强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和名药、名企建设。

机构建设

加强市县中医医院建设,实现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和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全覆盖。

湖南省

机构基地专科建设

1、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健全完善中西医高效协同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一批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

2、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依托省内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一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特色医院,提升中医医院急救能力,建设中医公共卫生防治基地。

广东省

卫生服务

1、力争30万以上常住人口县二甲中医医院全覆盖。

2、实施中医优势病种强优提质工程,提升中医预防、诊疗和康复服务能力。

3、在全省122个县(市、区)的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中遴选100所县级医院,重点建设县级救治中心,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到2022年,建设医院达到县(市、区)级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综合能力推荐标准,力争县域内住院率达90%。

4、对全省17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施基层中医馆能力再提升工程。

机构基地专科建设

1、建设中医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补齐中医医院设置和建设短板。建设岭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医院和中医优势专科,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力争实现全国百强中医医院达10家以上。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建设。加快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布局建设成建制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治队伍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建设中医特色医院、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基地。

2、鼓励县级中医医院创二甲,力争30万以上常住人口县二甲中医医院全覆盖,县级中医医院成为基层中医药服务龙头。支持开展紧密型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

3、建设中医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基地,推动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骨伤)科创中心建设。

人才培养

1、加强以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为主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每年订单定向培养500名中医专业学生,到2025年,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不低于执业医师总数的20%。鼓励高水平中医专家在基层中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名医工作室。

2、实施中医人才培育项目:开发建立岭南中医古典文献数据库服务平台,数字赋能中医经典传承人培养。实施中医师承“薪火工程”,遴选100位名医名家,对口带教200名基层人员推动名医资源辐射基层。实施基层中医馆能力再提升工程。建成19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育新增80名省名中医,建成33个高层次人才基地和基层人才基地、40个临床医学领域中医重点学科及10个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重点学科、20个“六统一”(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药品耗材目录、药品耗材企业配送等六个统一)县域中医医共体。

医养康养

推进医疗康养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建有1家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或中医院等的养老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

健康医疗医药产业

发展健康医疗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中医壮瑶医疗、医养结合、前沿医疗、健康管理、智慧医疗等服务。

机构基地学科建设

提升中医类医院应急救治和疫病防治能力,实施特色优势专科(专病)、中医壮瑶医治未病、智慧中医医院建设等工程。推进建设、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及一批重点学科。

海南省

医疗康养

1、发展气候治疗,推进海南特色专病康养、中医康养和旅游康养。

2、支持发展轻医疗旅游,打造健康管理中心,引进顶端养老产品,打造中医理疗、温泉养生、森林旅游、气候治疗品牌。

3、支持屯昌加强发展以中医健康为主的旅游业,增强与海口发展联动。

机构基地学科建设

完成所有公办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将省中医院打造为全国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重点加强海口、三亚等中医院建设,构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升中医疗机构应急和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国家中医疫病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重点工程

医疗健康重点工程:海南省中医院新院区(含省职业病医院)项目、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

西南

重庆市

医疗康养

到2025年,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55%,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超过85%。

机构基地学科建设

1、开展中医特色医院建设,完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提升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加强国家区域诊疗中心(中医)和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开展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市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强化中医临床、疾病防治等重点学科建设。

2、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

人才培养

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

四川省

机构建设

1、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规划建设省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2、支持省级中医医院建设,补齐市县中医医院发展短板。

传承发展

加强中医典籍研究利用,推进师承教育制度化。

贵州省

品牌研发

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和医院制剂的收集、筛选,引导和推动154个民族药独家品种二次开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

机构建设

争创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推进省中医院和贵阳、铜仁市级中医院建设。规划建设14个县级中医院。加强基层 中医馆、国医堂建设

医疗康养

公立中医医院开展康复治疗的比例达到 75%。

云南省

机构建设

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呼吸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区域医疗中心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卫生服务

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推进中西医协同创新,做强中医优势学科和特色专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25年,实现州、市三甲中医医院全覆盖,90%以上的县中医院达到国家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基本标准、50%以上达到推荐标准。

西藏自治区

机构建设

完善藏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建设国家藏医医学中心和藏医区域医疗中心。统筹研究整合建设国家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高原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藏医医学中心和藏医区域医疗中心,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

卫生服务

健全基层藏医医药服务体系。

西北

陕西省

医疗康养

铜川,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中医康养等产业。

基地建设

建设国家中医应急救援和疫病防治基地。

人才培养

实施“秦医英才计划”,培养100名省级名中医、5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中青年技术骨干。

甘肃省

疫情防控

在兰州新区建设省级集中医学观察隔离场所。

青海省

机构专科建设

提升省中医院、省藏医院的服务功能,建设区域中藏医诊疗中心,提升市(州)级和县级中藏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一批示范中藏医馆。加强省级中藏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

宁夏回族自治区

机构基地建设

建设银川市中医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建设自治区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改善市县级中医医院设施条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机构建设

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类医院为重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资料来源:课题组成员孔颖根据公开资料梳理编制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把各地区“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中医”的重点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机构、学科建设方面,前者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基地、相关中心以及学科建设;后者主要包括中医相关学科建设。如:北京市政府提出建设国家级、市级中医医学中心;天津市政府提出实施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新址建设等项目,加强中医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运行;辽宁省政府提出支持建设辽宁省中医循证医学中心、道地药材研究中心和蒙满医药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医流派特色优势临床专科中心和流派专科专病联合体,鼓励在社区建设中医特色专病专科;广东省政府提出建设岭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医院和中医优势专科等。

二是在科研创新方面,该方面主要包括人才的培养、重大项目工程的实施、以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如:北京市政府提出启动北京中医院士培育计划;辽宁省政府提出实施杏林人才培养行动,建立富有中医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并组建高层次创新团队;福建省政府提出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方案;陕西省政府提出实施“秦医英才计划”,培养100名省级名中医、5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中青年技术骨干;山东省政府提出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和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吉林省政府提出重点开展基于中医理论的健康产品开发等。

三是在品牌建设方面,该方面主要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医品牌,如:浙江省政府提出实施浙派中医文化工程,打响“浙派中医”、“浙里中医”品牌;山东省政府提出打造“齐鲁中医”品牌;湖北省政府提出加强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和名药、名企建设;海南省政府提出打造中医理疗、温泉养生、森林旅游、气候治疗品牌;贵州省政府提出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和医院制剂的收集、筛选,引导和推动154个民族药独家品种二次开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等。

四是在医疗康养方面,该方面主要与养老领域紧密相关。如:广东省政府提出推进医疗康养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建有1家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或中医院等的养老机构;海南省政府提出发展气候治疗,推进海南特色专病康养、中医康养和旅游康养;重庆市政府提出到2025年,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55%,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超过85%等。

五是在卫生服务方面,该方面主要指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包括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等。如:北京市政府提出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吉林省政府提出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安徽省政府提出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人才、技术、重点学科、信息化等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服务,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新增一批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确保市、县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等。

六是在传承发展方面,该方面主要包括传承机构的建立、传承工程的实施、技术疗法以及文献典籍的传承等。如:山西省政府和黑龙江省政府均提出建设国家中医传承创新中心;江苏省政府提出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工程;安徽省政府提出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开展新安、华佗医学文献和中医名师经验的挖掘整理与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四川省政府提出加强中医典籍研究利用,推进师承教育制度化等。

除了以上的六个方面,部分省份还将中医行业的发展与“一带一路”以及本地区民族特色相结合。如:江苏省政府提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有序布局一批中医文化海外交流中心和远程健康医疗服务平台;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政府均在机构建设和卫生服务方面提出促进民族医学藏医的发展。

二、我国中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31 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中医行业发展相关资料查阅以及各地“十四五”规划中中医重点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由于中医诊疗手段在疫情治疗与预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中医行业的发展迎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但仍面临着诸方面的挑战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传承机制匮乏。中医本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树一帜。自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理念的大量涌入,特别是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中医文化中类似于“中医世家”的传统传承机制一度被瓦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传承机制的多样化被不断需要,突破传统“血缘”、“家族”制约、培养高平名医的传承机制有待进一步发展。建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临床能力强的名医传承中心,以及运用互联网普及相关中医知识等等让中医“绝技”代代相传的多样化形式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是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虽说中西医共同发展是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医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不可否认,中医行业就业前景始终不容乐观。首先,从医疗机构的设置来看,纵览各大省市自治区专门的中医医院明显少于西医,各大医院对西医的重视远超于中医,中医往往只是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从而导致即使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也难以创造适配的岗位数量,岗位供需失衡。其次,从现实生活来看,由于西医治疗效果明显且起效快,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广大患者甚至觉得中医无用,转而普遍求助于西医,这种现象使得中医学生对中医学习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出现中途放弃中医改学西医的行为,大大影响了国家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计划。

三是中医科研人才短缺。我国中医行业目前主要是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苦撑危局。由于中医本身学习周期长,经济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远远低于西医,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也就越来越少。中医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短缺危机”。此外,除了人才数量的短缺,人才培育的质量也有所下滑,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是以西医式教育培养中医,又因为中西医文化的先天差异性,很可能导致纯正中医后继乏人。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是中医本身特色优势难以发挥。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倡导治未病,它包含大量的非药物性疗法,例如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等,能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思想,从根本上内在地改变人的体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自身的潜能根治疗疾病。即使在治疗急性病和防治外感热病时中医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治疗急症的能手。中医的这些自身特色与优势是其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根本。但是,在现实的讲求高效、便捷的社会环境下,医疗氛围也变得急躁,导致中医自身特色与优势难以正常发挥。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去医院治病,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均过度地依赖输液,输液确实好得更快些,但这种单纯依靠外界药物的治疗方法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

三、关于我国中医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面对阻碍中医行业发展的诸种问题,应从金融的扶持、文化的传承、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入手,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本文对中医行业的发展拟出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一)以金融产业扶持中医行业发展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融通,所以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医行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促进中医行业发展一条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本的吸引;其次是金融安全的保障。前者主要体现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中医药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入,扶持中医医疗、产业、教育、科研的重点项目。后者主要表现为开发中医行业的相关保险产品,保障该行业中相关产业的金融安全。

(二)以数字经济助推中医行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大数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在中医药行业中的运用也越发频繁。要善于运用大型通信运营商,诸如中国联通、电信,发挥出大数据、云网一体化的优势,运用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中医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助力《“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国中医药规财函〔2022〕238号)关键任务落地,帮助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三)以科学的创新传承关系发扬中医文化

传承中医文化,既要守正,又要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继承中医长久以来的优秀文化,守好中医的特色优势和原创思维,保护好中医传统老字号、老品牌,并结合现代互联网系统建立起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比如对相关典籍进行梳理和对其中的技法进行运用和改进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固守传统,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博采众长,结合世界医学文化,为中医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中医发展走上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发展道路。特别是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面,让中医院校学生传承传统中医思维的同时,也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挖掘中医文化的新内容。

(四)完善中医人才培养教育制度

在中医行业人才培养方面,教育制度的完善是重中之重。首先,在课程课时方面,要严格规范中医课时,对于中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设计合理的课程与课时。其次,可以说古典中医文献是中医院校学生摄取正宗中医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将重要的古典文献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古典文献阅读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古代汉语能力的高度提升。只有加强学生对古典文献的掌握能力,才能充分挖掘中医的巨大潜力,才能更好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才能在把中医推向国际舞台的同时真正保留纯正的中医特色,而非西化中医。此外,还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毕竟中医是一门注重经验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中医人才的中重要品质

(五)拓展中医行业就业渠道

中医行业就业渠道的拓展可以说是促进中医传承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一旦中医行业岗位数量增多,能够形成一定的投入产出比,岗位工资能够满足人员期待,愿意投身于中医行业的人才必然增多。以健康产业的发展拓宽中医行业就业渠道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高校应及时转变策略,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民营企业就业,积极拓展民营医疗机构、连锁药店、制药企业等就业渠道,使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其次,在心理上,中医学生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要对中医充满信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医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不断自我完善才能与时俱进。

(课题组将加大对于中医药战略中的政策规划、产业特点、金融扶持、中西医结合、中药科技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将择机发布《2023健康金融报告(中医中药专题)》。)


作者:

孔  颖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健康金融实验室助理,铜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教师

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课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