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两会观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将生物多样性纳入考量

发布时间:2021-03-14作者: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和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接点上,本次全国两会将如何为我国未来发展谋篇布局,备受瞩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草案中高质量发展、碳中和、碳达峰、生态补偿、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结构转型等绿色金融相关议题屡被提及。这既为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将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系列IIGF两会观点,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及“十四五”规划内容,以及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以期助力绿色金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为我们未来发展建有益之言,献有用之策。

本篇观点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经济学价值,并指出在我国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避免财务和环境风险。


《达斯古普塔报告》主要内容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中国未来发展指导方针之一。这也呼应了国内外近些年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不断探索。2021年2月2日,英国政府发布了由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帕萨·达斯古普塔(Partha Sarathi Dasgupta)爵士所作的关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价值”的《达斯古普塔报告》。作者指出,“深层、广泛的制度失败”导致了人类保护自然的“集体失灵”。由此,他呼吁,当下的经济需要革命性变革,而这一变革应比马歇尔计划更具雄心。

在这份长达600页的报告中,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以及国际专家们对经济增长在经济,健康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估表示担忧。作者说:“尽管近几十年来人类蓬勃发展,但在实现繁荣同时自然却付出了毁灭性的代价。”

作者估计,尽管自1992年以来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翻了一番,但人类从自然界或“自然资本”所提供的服务中获得的收益却在世界人均基础上下降了40%。作者进一步发现,目前的生物灭绝速度是基线速度的约100至1000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产力、复原力和适应性。这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给全球经济、金融产业和社会的福祉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当前,经济和金融模型既没有纳入生物多样性的利益,也没有考量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风险。这是自然保护计划资金不足的原因之一,也是化石燃料或集约化农业等部门补贴继续存在的因素。同样地,这对生物多样性和全球变暖产生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当前的标准下,各国政府目前对投资者的大力支持其实更多是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举措,而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财政激励。

因此,作者呼吁取缔以GDP来计算国家经济传统方式,采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 GEP),即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和诸如农田和城市绿地在内的人工生态系统的价值。换言之,作者呼吁通过改变我们思考、行动和衡量成功的方式来重新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在该报告中,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确保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不超过自然的供应量,并且在考虑当前供应的基础上增加自然的供应。二是改变衡量经济成功的指标,走更加可持续的道路。三是改变现存的机构和系统,特别是我们的金融和教育系统,并且为后代的生存繁衍维持下去。

此外,作者呼吁利用两次重要的绿色外交会议──即今年在中国昆明举行的COP15与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关于绿色外交的COP26会议,推动实现这些转变。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也对中国及其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和贸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越来越活跃:中国即将于今年主办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会议的目标之一是设定新的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目标,用2020年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取代2010-2020年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其长期保护其生物多样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而解决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中国来说仍是一个重大问题。因此,考虑中国最大的“一带一路”发展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变得迫在眉睫。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含了35个全球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中的27个。2017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估计,“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与265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有交集,其中包括81种濒危物种和39种严重濒危物种。

目前,许多“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仍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进行。根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于2020年底发布的《“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基线研究报告,由于环境和财务风险过高,应避免投资于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例如,由于当地人民对重要栖息地的环境破坏以及对他们生计的影响产生顾虑,一些投资高达百亿人民币的项目被迫暂停。这将对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的项目开发商以及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极大损失。

因此,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推动其绿色发展,必须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重新考虑发展方式,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是中国应利用其绿色金融市场的力量,动员社会资本进行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这些资本可用于保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确保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实施项目。

是相关的财务利益相关者需要应用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例如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的绿色发展指南及其9项建议、“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本地和国际标准保护(例如,IFC绩效标准6)。

是发挥先进技术作用以保护环境。中国应利用大数据和遥感等先进科技来确保关键的生物多样性领域没有被投资项目侵蚀。

是中国应利用智能合约、区块链追踪技术来更好地追溯采矿和农业产品的源头,以确保绿色供应链不源自非法或具有生态风险的运营。

是加强能力建设和知识分享。中国可以分享其在扩大保护区及其治理方面的经验。

是创新机制。中国可以在因新冠疫情而背负沉重债务的“一带一路”国家中应用“债务自然互换机制 (debt-for-nature swap)”来保护自然。

作者:

Christoph Nedopil Wang (王珂礼)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中心主任

Aurélie Chane-Yook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翻译:

陈乐飞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