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王遥:共建“一带一路”把绿色作为底色

发布时间:2020-01-19作者: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底色。那么,共建“一带一路”将会对应对气候变化乃至实现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产生怎样的贡献和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又会给“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机遇?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可以进一步明确绿色责任,统一绿色标准,帮助绿色项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助推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快速发展,增强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为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随着全球各国对于环境与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水平日益提高,投资者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日益改善,全球绿色投融资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逐步加大绿色发展的力度,‘一带一路’绿色化未来可期。”

“一带一路”倡议为应对气候变化助跑

中国经济导报: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少都处于自然灾害的风险带,容易出现洪水、海啸、台风等气候灾害,在您看来,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因素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去?

王遥: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该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水资源、森林资源短缺等情况,更易受到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因此,必须将气候变化因素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绿色、可持续是国际发展趋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加快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一带一路”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清洁能源投资方面,有统计显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规划已达到近12.6吉瓦。

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也要做好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基础设施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占比约70%,且未来还需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路径产生深远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缺口很大。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将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共建“一带一路”会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怎样的贡献和助力?

王遥: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平洋等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占全球生产总值的30%以上,人口的62%,已知能源储备的75%,其可持续发展对于世界来讲意义重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若能实现绿色发展,对于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通过沿线各国和地区生态环保政策、法规与标准之间的对接,加强人员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一带一路”项目中去,增强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中国在国内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中国在“一带一路”实施的各种项目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实现最好的节能减排效果,能达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可以将相关经验、技术和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广,进一步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重头戏”

中国经济导报:绿色发展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主基调、主旋律。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和低碳化?

王遥: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沿线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很大,绿色金融可以为其提供助力。

一是做好政策协同。“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缺乏稳定的有利政策环境,增加了项目的主权风险和融资成本。由此建议,应出台相关政策框架和操作指南,以降低项目主权风险和融资成本。

二是实现标准统一。通过鼓励投资者加入《“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进一步支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三是促进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规模大且运作周期长,若想获得长期稳定、可负担的资金支持,必须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并充分发挥公共资金的杠杆作用和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帮助项目获得长期资金支持。

四是撬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种创新金融工具和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一带一路”项目。

五是支持绿色技术应用与投融资。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技术水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是不均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现状。因此应加强对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的支持,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技术吸收能力。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导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重要价值和作用?

王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要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低碳、绿色和可持续,每年需要新增大量绿色投资,而单靠政府部门显然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通过产品和体制创新,动员私人部门开展绿色投资,形成支持绿色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将更多的公共及社会资本引领至绿色项目,能够为“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进而推进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一方面,在一个互相包容的绿色金融体系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可以在该体系和框架内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吸引更多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人,为绿色项目进行融资。例如,印度尼西亚就于2018年在国际市场发行了首支绿色伊斯兰债券,为绿色项目融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能够通过绿色输出、低碳发展的新理念,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产品创新、示范引领等方式,进一步撬动国内资本,让更多资本投向绿色项目,不仅可体现“一带一路”倡议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宗旨,还能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如何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会遇到哪些挑战和困难?如何应对?

王遥: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构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绿色金融体系并非易事,面临着政策法规差异、能力水平有限、标准不统一、跨境联通障碍等诸多问题。因此,就更需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搭建国际平台,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金融标准趋同等方式,构建一个能切实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项目投融资提供帮助,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金融体系。

由于区域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不均衡,“一带一路”部分国家金融基础较为薄弱、资本市场不健全,金融顶层设计尚未完善,缺乏构建绿色金融的基础;绿色金融体系构建过程中,还面临制度与规范协调的障碍。欠发达地区在金融技术水平、人员素质、运营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欠缺,无法达到要求,很难保证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

因此,在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上述问题,从当前实践情况和长远需求出发,亟待寻找绿色金融的“共同语言”。

一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搭建国际平台,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二是加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与体系建设。绿色金融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引和规范,应出台评估标准,规范项目在环境与社会保障层面的流程与措施等。三是推动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的规范和统一。一个趋同的绿色金融标准是绿色金融的共同语言,也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保证绿色金融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和知识分享。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同的挑战之下,各国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加强行之有效的绿色金融方面的交流和分享,加强不同的标准体系和规则之间的协调性。五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阶段、社会情况各不相同,在绿色金融的建设与推广过程中,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新有关产品和服务,使得绿色金融能够真正落地,有助于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在引导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带一路”必将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导报:未来,应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前景?

王遥: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积极倡导并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将“绿色”写入“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如,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与30多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协议。中国在2016年担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期间,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二十国集团议程,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发布《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中国积极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已培训沿线国家和地区2000人次。中国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

不仅如此,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绿色发展乃当务之急,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不少金融机构也逐渐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其社会责任,同样也是金融业防范金融风险,实现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根据银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平均违约率低于各项贷款平均违约率,更低于“棕色”贷款违约率。此外,随着ESG投资理念进一步主流化,不断得到诸如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也推动了机构投资者对于绿色资产的风险偏好,使其主动在持有的资产组合中更多配置绿色资产。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绿色资产,预计将有更多全球资金配置到相关绿色项目,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广泛的能力建设为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开展能力建设,不论是《“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的建立,还是其他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绿色金融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平台,都为推进沿线国家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可以说,“一带一路”必将走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新媒体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