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GF观点丨《太阳能“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成果解读

发布时间:2018-11-12作者:

2018年11月2日,国家能源局召开《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座谈会,从此次会议传递出影响“十三五”剩余两年(2020年底前)中国太阳能行业发展的几点重要信息,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一、明确太阳能仍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政策导向不会变化。

二、“十三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进行上调。根据《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设定目标,到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05GW、光热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GW,但目前实际情况是,到2018年9月,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已经远远超过“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目标,达到了165GW。因此,需要对《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装机目标进行上调。从此次会议传递出的信息,“十三五”期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上调至超过250GW,甚至达到270GW(处在讨论阶段,未最终明确),每年至少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40GW。

三、推进太阳能发电平价上网不会“一刀切”。在2022年对太阳能发电全面“去补贴”之前,国家能源局一方面会推进补贴力度的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每年仍将保证一定的补贴装机规模。

四、对户用分布式光伏和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进行分别单独管理,给予户用分布式光伏更多支持。


自2016年发布《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来,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远超两年前的设定目标。2016年和2017年,中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分别达到7719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装机6697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1022万千瓦)和13025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装机10059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2966万千瓦),增速分别为78.8%和68.7%。光伏发电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有效提高了中国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但另一方面,由于配套设施和政策的滞后,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弃光、限电、补贴拖欠、非技术成本高企等问题。

image.png

从此次中期评估成果座谈会传递的信息看,在“十三五”期间的剩余两年,国家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导向不会发生改变,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是未来大势所趋,政策导向不会发生逆转

但另一方面,在太阳能产业的规模快速发展一定阶段,甚至超出既定预期目标后,就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尽早实现太阳能产业的完全市场化、内生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这也是太阳能发电“去补贴”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和背景。

“十三五”剩余两年,受政策调控、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我们预计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速会有所减缓,但每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仍然会保持在至少40GW的规模,太阳能发电将由之前数年的高速增长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在“去补贴”政策的影响和引导下,2019年至2020年,太阳能产业将由之前的规模增加,进入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阶段,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规模效益等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有关报告预计,2018至2020年,光伏装机成本将下降40%左右,另一方面通过配套政策的完善以及相关电力体制改革等降低其它成本。

此外,融资成本也会成为未来影响太阳能发电成本的关键因素,在设备端采购的价格逐步趋同后,融资成本即成为直接与电价相关的重要因素,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融资成本低的优势,使得国有企业拿到了领跑者大部分项目所有权。所以,在未来两年,太阳能企业的融资能力,即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成本尽可能低的融资,也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者:

徐洪峰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曹应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