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已万事俱备。
近日,继水泥、电解铝行业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钢铁行业》(以下简称《钢铁核算与报告指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钢铁行业》(以下简称《钢铁核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至此,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均已做好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
“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多位业内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扩围正积极推进。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如不考虑钢材市场供需对实际产量的影响,仅从行业控碳能力出发,减排效益将于2027年前后逐步显现,预计年减碳量有望达千万吨,未来需要进行更深一步地与碳市场系统整合。
在钢铁行业的核算、核查指南出台之前,生态环境部已印发水泥、铝冶炼行业核算、核查指南等4项技术规范。目前,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均已发布行业核算、核查指南。
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2024年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方案》明确提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
在全国碳市场扩围方面,赵英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态环境部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对重点行业组织开展年度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对重点行业碳排放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也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
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分阶段、有步骤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行业。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完善价格发现功能。
全国碳市场扩围,会使得参与交易的行业数量增多,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同时,夏应显在上述活动中表示,要更好发挥全国碳市场功能,坚持将全国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在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的基础上,更好发挥碳市场金融属性。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碳排放质押业务,推动实施配额有偿分配,适时引入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参与市场交易,丰富交易主体类型。
钢铁行业核算、核查做“减法”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曾发布《中国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生态环境部也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填报说明 钢铁生产》。本次钢铁行业核算、核查两份指南与上述文件相比,通过做“减法”的方式,为钢铁行业核算、核查带来了新的变化。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填报说明 钢铁生产》中指出,企业层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净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净购入使用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固碳产品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
与之不同的是,本次《钢铁核算与报告指南》明确,企业层级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消耗化石燃料排放、过程排放、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删除了净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净购入使用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碳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赵禹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扩容后,将有火电、钢铁、电解铝和水泥四大行业。删除钢铁行业净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净购入使用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为了避免碳排放的重复计算,可使得支撑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底层数据更加准确。
为何钢铁行业核算、核查指南是三个行业中最晚出台的?中创碳投碳市场首席分析师林立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钢铁行业流程工艺复杂,编制指南的难度较大。不过,钢铁行业的企业相较于其他两个行业的企业在减排方面的接受程度较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可以说是最大的。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两份指南明确了钢铁业碳排放核算、核查方法学,相关企业需要明确的方法学来进行盘查,这也为第三方核查机构提供了标准化的基准。否则,企业或者机构仅凭经验开展工作,其中的一些公式、参数以及工艺的设定都可能会产生问题。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钢铁核查技术指南》给出了钢铁行业的碳排放核查方法和要点,旨在增强钢铁行业碳排放核查工作的规范性、提高核查工作质量。本次《钢铁核算与报告指南》修订有几个亮点,首次提出钢铁行业联合报告主体的定义,明确了企业层级与工序层级的核算边界及排放源,增加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的专门章节,为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动监测预留空间,明确间接排放不纳入企业年度碳排放量核算。
钢铁减排效益2027年前后逐步显现
根据全国碳市场信息网,已公开的核查机构仍然只有发电行业的企业,还没有钢铁企业的信息。赵禹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不意味着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标志是,被纳入的企业分配到全国碳市场的注登和交易账户。不过,当前离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已经不远了。”
赵禹程认为,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如不考虑钢材市场供需对实际产量的影响,仅从行业控碳能力出发,减排效益将于2027年前后逐步显现,预计年减碳量有望达千万吨。
“目前,我们已经提供了一个碳排放核查的基准,接下来需要配合的是如何进行计算,配额的分配以及相关的违约法则非常重要,如果不履约,要有相应的法则决定如何处理,这样钢铁企业才能在碳市场中进行交易。同时,我们也期待放宽限制,允许金融机构进场交易。”施懿宸表示。
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先后启动,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推动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碳定价作用进一步强化。施懿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全球碳市场的基础奠定,以及中国全国碳市场的扩围,都迫切需要官方提供方法学和标准。未来,无论是碳配额交易还是碳汇、碳期权等,都需要有所依据并与国际接轨。
此外,即将纳入碳市场的钢铁行业也是受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影响的行业。2022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实施,并将过渡期设定至2025年12月31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本质,就是将欧盟碳市场(ETS)的边界扩大到了向欧洲出口的境外企业。欧盟CBAM实施后,我国的钢铁行业将首当其冲,行业产出和出口都会受到影响,估计2025年出口下降0.8%左右。
林立身认为,面对国内外对钢铁行业的减碳要求,钢铁企业减碳工作动力较为突出,很多钢铁企业正在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一步步完成盘碳、算碳、降碳等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碳核算的方式,什么情况下需要采用估算、什么情况需要采用设备去精准测算,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赵禹程表示,若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会面临行业减排压力增加、年度履约限制、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激励钢铁企业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迭代与创新,企业可探索能耗更低的生产工艺、使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且减少碳排放。另外,钢企与上、下游企业可以合力研发绿色生产工艺,打造绿色低碳产品,在公认的绿色协议或框架下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销售,共同构建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