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绿金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绿金新闻 > 正文

绿金新闻|通过更好的发展加速解决“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1-02-27作者: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建设碳排放交易并增强生态碳汇强度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白泉表示,经济发展导致的碳排放问题,必须要通过更好地发展加以解决。推动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途径。应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形成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市场预期。

海通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碳排放的提高与工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息息相关。在兼顾经济增长和低碳建设的双重考虑下,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受到各国青睐。2020年全球共有21个正在实施的碳交易体系,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达到9%。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提出全国碳交易体系于2月正式运行,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2225家年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发电企业。

从2013年到2020年,中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达到104.31亿元。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已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市场。

梁中华表示,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在增强。随着全国市场开启,中国的碳成交额料将迅速攀升。在推进碳交易的同时还需要增强生态碳汇强度。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增强生态碳汇强度的关键在于提升国土绿化面积。近年来,中国绿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全球范围看,10年至20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193.7万公顷,位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

发达地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

“低碳发展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朱鼎健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都不相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是一个系统性的巨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在人口密度、建筑体量、电力需求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具备较好的前期绿色低碳试点成果。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到的投资规模巨大,可以选取经济发达地区部署试点工作,尽快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进而为全国提供系统性的解决办法和经验。

朱鼎健告诉记者,试点地区和城市应尽快明确制订节能减排和加大绿色清洁能源使用率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以及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目标。精心做好控排节能的“减法”,因地制宜做好增加新能源供给的“加法”。

首先,除了要注重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重点排放行业的绿色减排,还要在旅游、文化、教育、娱乐等行业制订节能减排思路。以实现全产业的绿色减排。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全市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同时是全球首个实现公交全面纯电动化的特大型城市。试点方案可总结这些做法,针对不同行业和城市制订明确的减排节能措施和行动计划。

其次,试点工作结合各城市自身资源禀赋,制订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计划,推动整体能源结构转型。粤东、粤西海上风力资源丰富,可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珠三角和港澳地区高楼林立、光照资源丰富,在楼顶或其他区域发展光伏发电同样具备优势。此外,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大力支持前沿新能源技术研发。

应建立中国产品碳标识制度

完成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不仅需要政府引导、行业投入,更需要全社会都积极参与低碳减排。

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家用电器是居民能源消耗的第二大来源,占住宅总能耗的20%以上(排在供暖后),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增长。高达30%的居民碳排放来自于家用电器。

目前,我国已建立完善的能效标识法规以及执行体系,减缓了家用、办公产品在消耗电能和天然气方面的增长势头,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李金波认为,为了配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应健全“碳标识”法规,参考相关国际法规,建立中国产品碳标识制度。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