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与动态 > IIGF新闻 > 正文

IIGF新闻 | 中财大绿金院专家受邀出席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

发布时间:2022-07-31作者:

7月30-31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承办的“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聚焦“新发展格局下的财富管理创新路径”,来自国内外的政界、商界、学界领袖将齐聚一堂,探讨经济走势与热点、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财富管理新趋势等前沿议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受邀出席论坛,于“绿色金融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高峰论坛环节作重要发言。

undefined

王遥教授在高峰论坛中表示,金融应在支持经济低碳转型中起到核心作用。一方面,金融能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的功能,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安排和产品服务创新、运用差异化定价以及风险管理工具,引导资金的流向,推动资源配置;另一方面,经济低碳转型对金融体系也会产生影响,当前人类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巨大风险,这些风险会给产业、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金融领域。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绿色、低碳、数字化是经济转型趋势,金融体系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其自身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王遥教授表示,当前,中国的绿色金融从顶层设计、标准制定、产品和服务创新、监管与披露、地方试点、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卓越成效,发挥了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核心作用,并着力防范气候环境因素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但她同时指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经济低碳转型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更高任务和要求,从资金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从需求侧也就是企业端看,一些企业的转型意识比较薄弱。部分企业对转型的趋势和风险没有足够的认知,对于其所属产业和自身未来转型的路径和目标不够清晰;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没有将低碳转型纳入自身发展规划与考量中;此外,最关键的问题是,由于目前环境违约成本依然较低,导致企业的自主转型意愿不高。

从供给侧也就是金融端来看,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绿色金融取得卓越成效,但在一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完善:其一是绿色金融的整体总量仍有不足,如2022年上半年绿色信贷达到19.55万亿,仅占本外币贷款余额的9.47%,不到10%;2022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大概新增4000多亿元,占境内总债券发行额度的1.29%,占信用债发行规模的4.49%,整体比例仍比较小。此外,市场上其它如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创新产品的总量也较小;其二是中国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结构不够平衡,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为辅,其他金融业态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支持则更加不足;其三是期限错配问题有待解决,企业开展绿色转型需要中长期的、金额大的贷款,但除非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更多发放的是一年期、三年期贷款,期限不匹配问题较为明显;其四是资金投向结构不平衡,转型过程中,高碳行业融资空间受限,部分行业融资收缩过快会引发更高风险。

王遥教授在最后强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以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为双抓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的政策优势,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现实情况下,要高度关注高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尽快针对不同行业提出转型支持方向,出台转型金融政策和标准,引导资金流向转型领域,切实推动低碳转型。

青岛·中国财富论坛已连续举办八届。本届论坛,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Thomas J. Sargent作主旨演讲。


新媒体编辑:杨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