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学术文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术文库 > 正文

《金融研究》绿色金融专辑论文综述

发布时间:2022-01-03

“祝贺《金融研究》绿色金融专辑出版发行!这是绿色金融学术界带给大家的新年礼物。期待本专辑的研究成果和更为活跃的绿色金融学术研究为金融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骏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 主任)

我国知名学术期刊《金融研究》的绿色金融专辑(即2021年12期)于近日上线,共收录绿色金融相关论文8篇。

该专辑是继金融学国际期刊《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RFS)和《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FE)于2020年3月和2021年11月相继推出气候/绿色金融方向专辑后,国内知名学术期刊首次推出绿色金融方向的专辑。

专辑收录的绿色金融论文,均来自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与《金融研究》编辑部于2021年联合主办的“绿色金融学术征文活动”。该活动主题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理论、方法与实证”,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承办,收到了覆盖国内外、中英文的100余份有效投稿。2021年9月24日,“绿色金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召开,来自多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者对论文进行了讨论交流。

本次专辑的出版,不仅反映出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也体现出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和绿金委对推动绿色金融学术研究,支持绿色金融创新的高度重视。专辑所收录的一些优秀论文在构建绿色金融的宏观理论基础、微观实证基础、碳定价政策设计和绿色金融政策效果评估等领域取得了有意义的突破,也为后续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以下为专辑收录论文的简要综述。

一、绿色金融的宏观基础理论

绿色金融作为新兴研究方向,需要基础性理论的支撑;宏观政策制定者在发展绿色金融政策过程中,也一直存有一些基本性的问题,例如“为何需要绿色金融”“如何发展绿色金融”,暂未得到充分的理论性探讨与回答。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专辑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论文,即潘冬阳、陈川祺、Michael Grubb著《金融政策与经济低碳转型——基于增长视角的研究》和文书洋、张琳、刘锡良著《我们为什么需要绿色金融?——从全球经验事实到基于经济增长框架的理论解释》,从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出发,合理引入“绿色”与“金融”因素,研究了绿色金融及其政策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机制。

基于模型,潘冬阳等从理论上证明了“绿色金融政策能够增加清洁部门的产量、促进经济实现低碳转型并阻止环境恶化”,并发现:通过金融政策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相比部分财政政策具有成本效益优势;两类政策存在组合搭配的空间。在疫情冲击后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力度,将可能以相对平时更低的成本,加快“碳达峰”与经济低碳转型的进程。文书洋等发现:绿色金融的成本分摊与风险分担功能使其具有独特的长期增长效应,是经济发展必然选择;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上述研究及其结论,为绿色金融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落实,提供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学术研究更好地考虑、纳入绿色金融因素,提供了基础性的模型框架。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微观基础证据

除了宏观上的理论基础,发展绿色金融还需要有微观基础及相应的实证数据支持。这将帮助金融业者及监管者理解“环境、气候因素”对“经济、金融变量”的影响,更好应对环境气候问题带来的挑战。

为此,本次专辑的第三篇和第六篇论文,即王遥、王文蔚著《环境灾害冲击对银行违约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分析》和刘波、王修华、李明贤著《气候变化冲击下的涉农信用风险——基于2010-2019年256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实证研究》,对环境与金融体系中重要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模型模拟和中国数据,王遥等发现:环境灾害冲击会导致银行违约率水平显著提升。这还会降低银行的风险偏好水平,降低放贷规模和主动风险承担,并反作用于实体企业,提升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成本。刘波等发现:气温波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在四个季度中,冬季气温的波动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最为突出。

这两篇论文不仅为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微观实证依据,也提醒金融业者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对环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关注。

三、碳定价政策的设计

解决环境问题的核心是排放等“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实现“双碳”目标的直接含义是控制并减少碳排放量。而这都离不开对能够造成温室效应、存在巨大外部性的碳排放,进行合理的经济定价。

专辑的第四篇论文,即王博、徐飘洋著《碳定价、双重金融摩擦与“双支柱”调控》,研究的便是碳税和碳交易这两种碳定价政策。文章分析了两种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影响和作用机制。

通过理论模型,王博等发现:碳税和碳交易两种碳定价政策均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出现一定衰退,但在长期则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在面对碳排放技术冲击时,相比碳税政策,碳交易政策下,碳价大幅波动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在碳交易市场中对碳价设定上下限,可以有效地减轻碳排放技术冲击所导致的经济波动。文章还研究了金融摩擦的潜在影响与“双支柱”调控的潜在作用。

该论文反映出,不同的碳定价政策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政策制定者应慎重选择并加以优化设计。该文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一种将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因素引入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可行方式。

四、绿色金融政策与实践的效果分析

绿色金融在我国已发展了一段时间,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市场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数据,值得加以总结分析。这不仅将为绿色金融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资料,也将成为世界各国推进绿色金融政策时可以参考的“中国经验”。

专辑的第五、七、八篇论文,即陈国进、丁赛杰、赵向琴、蒋晓宇著《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融资成本与企业绿色转型——基于央行担保品政策视角》,李哲、王文翰著《“多言寡行”的环境责任表现能否影响银行信贷获取——基于“言”和“行”双维度的文本分析》,以及高昊宇、温慧愉著《生态法治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基于我国环保法庭设立的准自然实验》,便是利用中国数据,分析绿色金融政策或实践带来的效果或影响。

基于实证模型,陈国进等发现:央行担保品类绿色金融政策通过降低绿色债券的信用利差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激励,通过融资途径显著提升了棕色企业的绿色创新,倒逼棕色企业绿色转型。李哲等发现:“多言寡行”的环境责任表现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银行借款;而《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抑制了“多言寡行”对银行借款的正向影响。高昊宇等发现:环保法庭的设立,使高污染行业企业面临环境政策转型风险,进而促其债券融资成本相对低污染行业企业显著增加。

这些实证研究展现了绿色金融政策与实践在现阶段的多个正面效果。在未来研究中,政策的长期效应及成本代价,也值得加以研究分析。

上述论文的问世,有助于促进绿色金融研究在我国的成熟化、正规化。在我国及世界的“碳中和”目标愿景下,绿色金融实践将快速发展,这将呼唤相关理论研究的有力支撑。我们期待绿色金融学术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茁壮成长,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

综述人:

潘冬阳中国人民大学,pandongyang.com

王 遥 中央财经大学,yaowang2013@163.com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刘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