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信息专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信息专报 > 正文

绿色金融日报6.7

发布时间:2022-06-07
国内
(一)全国

1、渭南新能源基地纳入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七年全球居首。

(二)地方

1、甘肃省庆阳:全力加快煤炭资源开发步伐。

2、内蒙古:到2025年全区煤炭消费比重降至75%以下。

国际

1、英媒:法国正和阿联酋谈判以取代购买俄罗斯石油。

2、美国豁免东南亚四国光伏组件关税,力推清洁能源发展。

观点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助理所长周剑:大力发展碳市场 助力国家碳中和愿景实现

目前,中国试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同步运行。两市场相互独立,价格走势及其他特点各不相同。

1.试点碳市场

观察各试点碳市场开市至2017年间的交易情况发现,各试点碳市场碳价在该时段内普遍存在较大幅度波动,且价格走势并不相似。此外,受全国碳市场价格预期影响,2021年部分试点碳市场(如重庆、湖北、广东)碳价出现明显上涨,向全国碳市场碳价靠拢。

进一步分析对比碳市场风险发现:我国试点碳市场运行初期(2013-2016年)主要风险为价格风险、政策预期不确定性风险、配额分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随着时间推移(2017年以后),试点碳市场机制体系设计进一步完善合理,风险水平相对下降,主要表现为政策预期不确定性风险和配额分配风险。相较同期主要国际碳市场风险(欧盟和加州等国际碳市场风险集中表现为配额分配风险和价格风险),我国试点碳市场风险相对较高。

2. 全国碳市场

回顾2021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收盘价与成交量情况发现,交易量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履约前,存在集中被动履约情况。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2162家企业,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更多高排放行业,例如电解铝、水泥、钢铁、化工、造纸等,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并且,随着碳配额分配的逐年收紧,碳配额价格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快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积累十余年实践探索经验,并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未来,全国碳市场建设需加快纳入更多行业、覆盖更多排放,同时抓好长期机制与供求关系,推动其平稳健康发展,为中国实现碳中和愿景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