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生态环境部通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典型做法
2、国家统计局:2020年5月全国光伏电池产量环比大增72.7%
(二)地方
1、广东78个地块土壤污染超标,将设省级防治基金
2、《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发布会召开
国际
1、2020年5月印度可再生能源证书销量下降逾55%,至33.3万份
2、菲律宾通过决议,不允许新建煤电厂
观点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
绿色信贷发展存在一些政策上的瓶颈。从法律环境看,尚未形成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和《能效信贷指引》等监管要求,但相关制度文件层级较低,缺乏激励约束效力,监督制约手段不足,绿色信贷难以全面深入实施。从配套措施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也有待细化,排污权、收费权未建立公开统一的交易市场和定价体系,未与绿色信贷形成有效联动;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仍有不足。尤其是在财税方面还缺少实质性的优惠政策,政府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也存在不足。从银行自身看,绿色信贷项目往往周期较长,风险较大,回报不高,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绿色信贷的意愿不强;绿色信贷所服务的节能环保领域专业性较高,对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和风险防范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在政策环境方面,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将绿色金融发展写入法律,并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为绿色信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第二,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与绿色信贷形成有效联动;加快绿色项目标准建设,推动形成排污权、收费权等公开统一的交易市场和定价体系,完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第三,加强绿色信贷考核激励。财政、税收政策加大对绿色信贷的贴息、减免力度;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纳入宏观审慎政策评估(MPA),纳入监管评级等体系,引导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第四,研究借鉴国际绿色信贷发展经验,加强与G20、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组织交流,提升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对银行来说,建立专业化团队,加强对绿色产业政策和贷款客户的研究,提高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预判能力;对绿色信贷客户进行层级细分,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根据其抵押物价值和经营状况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探索适用于绿色项目和客户的风控模型,完善贷后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加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督查,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用途进行监控;与相关政府部门探讨设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由政府、银行和贷款客户三方共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