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1.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十五五”期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中国能建承建的世界首例石灰岩地层储气库350兆瓦压气储能项目地上主体建筑安装工程开工
(二)地方
1.湖北齐岳山风电场“以大代小”改造项目首台风机吊装完成
2.四川乐山市:稳步推进氢能重卡试点应用,布局尾气制氢、运氢装备和储氢设施
国际
1.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10.11兆瓦光伏项目开工
2.澳大利亚Uungula风电场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助力能源转型
观点
财经评论员、高级经济师谷喻: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助力稳经济
当前,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在加速落地实施。截至10月中旬已实现近3000亿元资金投放。随着这些资金下达到具体项目,正成为推动四季度经济增长、确保实现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的关键力量。这一创新性政策安排具有显著的优势,兼顾了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结构优化,展现出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前瞻性。既着力于四季度经济冲刺的资金需求,通过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稳住当前增长基本盘;又在战略层面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储备持久动能。
首先,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独特的“准财政”定位,通过多部门协同实施的架构设计,突破了传统政策工具的制度约束。发改部门依托其项目甄别优势负责筛选优质项目清单,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三家政策性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市场化方式募集资金,为项目提供资本金支持;财政部门则配套提供贴息补助,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这种制度安排既保持了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又实现了政策性目标的精准传导。
与传统财政拨款相比,这一“准财政”创新模式展现出显著优势,实现了多重政策目标的有机统一。资金来源于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筹资,避免了直接增加财政赤字,为宏观调控预留了更大政策空间。央行通过流动性投放提供配套支持,既保障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又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政策目标,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了道德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其次,在投资导向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实现了从传统基建到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向。与2022年主要投向“补短板”式基础设施的金融工具相比,本轮创新型金融工具显著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从各地项目申报情况看,资金支持范围已拓展至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交通物流、城市更新等新兴领域,与中央提出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形成战略契合。
从资金投放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精准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截至10月17日,国家开发银行已投放的近1900亿元资金中,有高达37.5%流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同时,农业发展银行也将其近1000亿元资金重点配置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工具要求20%资金定向支持民营企业,这将提升政策的普惠性,确保资金真正流向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
各地项目储备呈现出与区域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的结构性特征,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政策导向。例如在创新要素集聚的长三角地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聚焦集成电路、原子级产业园等前沿科技领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这种投向安排既通过重大项目拉动当期投资,又着力培育未来增长引擎,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同时肩负起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使命。
再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独特的杠杆机制展现出显著的资金放大效应。5000亿元资本金的注入,将撬动银行贷款增长,形成显著的乘数效应。基于2022年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实施经验,保守估计至少可形成2—3倍杠杆,带动1万亿—1.7万亿元新增投资。如果乘数效应全部释放出来,理论预测最高撬动倍数可达10—12倍,有望引发5万亿—6万亿元的总投资规模。这种杠杆效应的实现,核心在于有效破解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的瓶颈,从而激活整个信贷传导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