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12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加强日常监管,切实提高全链条监管能力水平,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从古至今,我国一直对食品安全十分重视,"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中的这一千古名言表明了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基础地位、重大地位,也暗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食物安全和质量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在新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食品安全被视为“五大公共安全”之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是构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保障14多亿人“舌尖上的安全”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概况
食品安全是“国之大者”,一直以来被视为国家重大议题,具有战略意义。
狭义的食品安全主要集中在食品本身的安全性,特别是其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狭义的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在这一层面的解读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的卫生条件和技术标准,以及食品成分及状态是否会对健康构成威胁。在具体的食品安全管理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更明显地感受到到狭义食品安全的存在感,如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规定,以及对农兽药使用的限制等。
广义的食品安全涵盖了食品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食品数量安全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有足够的食品供应,以确保人们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它涉及到食品的生产和供应是否足以满足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变化;食品质量安全着重于食品本身的质量,确保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这包括食品是否受到污染、是否有毒、添加剂是否合规、标签是否准确等问题;食品可持续安全:这指的是确保食品生产和供应的方式是可持续的,既考虑当前的需求,又考虑到未来的需求,避免因资源的过度开采而导致将来食品生产的困难,这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合理利用等内容。
(一)狭义食品安全观
从狭义的食品安全视角出发,中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始于2009年。标志性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与实施。该法律制定的背景,是一系列在社会上激起轩然大波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暴露出监管体制不合理、食品标准不统一、缺乏有效机制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等问题。《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理念从“卫生”转变为“安全”,强调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原则。该法律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等,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依据。此后,我国进一步加强推进针对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施行,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公众健康负责的态度。
(二)广义的食品安全观
从广义的食品安全上看,中国拥有14亿多庞大的人口,全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对粮食生产量存在较高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更加注重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天要消耗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原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约130公斤。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食品供应安全、食品结构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化的加速演进,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的程序链条趋于复杂,食品质量问题逐渐显露,不仅让许多人的神经紧绷,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食品系统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挑战。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我国耕地压力愈来愈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越发显现。透过社会热点和已有研究,我们可以一窥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大规模食品工业生产存在多重风险
现代食品生产依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的滥用,极大地增加了食品污染的风险。此外,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使用劣质原料或非法添加物,使得消费者的健康受到威胁。譬如曾引发舆论热潮的“泰国假香米”事件,2023年据央视“3·15”报道,市面上个别品牌所售“泰国香米”并非泰国生产,甚至是由香精勾兑而来,晚会曝光了3家香米生产公司和2家香精生产公司,据称,大米本身产于安徽本地,和泰国香米没有任何关系,而只要往大米里滴几滴香精,就会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而这样的大米一年能卖出1000多吨。除了生产环节,食品运输环节也被爆出存在安全问题,就在2024年7月,“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登上热搜,两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在并未洗罐的情况下,顺利装上了食用油,涉及的食用油企业分别是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二)耕地压力大,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推进,中国耕地面积面临不断减少的趋势。跟据央视新闻报道,1957年至1996年,我国耕地年均净减少超过600万亩;1996年至2008年,年均净减少超过1000万亩;2009年至2019年,年均净减少超过1100万亩。如果继续按照该速度减少,10年后我国耕地面积可能会突破18亿亩红线。除了数量减少,由于农业生产中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我国耕地退化加重,质量正在降低。全国耕地平均等级仅为4.76等,其中一等到三等耕地仅占31%,中低产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愈发显现:虽然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较高水平,但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比如玉米出现产需缺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中国粮食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的进口量巨大,这使得中国在全球粮食供应链中的依赖度增加,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影响。而近年来全球贸易形势复杂,国际粮食贸易摩擦可能加剧,这给中国的粮食进口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针对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
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我国政府、市场积极探寻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措施,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发展道路,以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通过分析已有政策法规和科研论文,我们得出以下四条建议以供参考。
(一)强化对食品安全的融资保障
强化融资、保险等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支持食物开发,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生物育种、智能设施研发等。鼓励地方推进农业设施、活体畜禽和水产等抵质押融资,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食品开发企业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积极开发新型食品。强化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融资保障。全力做好粮食安全金融服务,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春耕备耕、农机装备、粮食流通收储加工等全产业链制定差异化支持措施。鼓励有实力有意愿的农业企业“走出去”,支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定价权的大粮商。继续做好生猪、棉、油、糖、胶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促进农产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强化监管体系
针对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中层出不穷的安全质量问题,强化监管体系是有效的治理措施。第一,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明确各级政府在粮食安全保障中的具体责任,并建立相应的江关机制。 第二,完善全链条监管,确保粮食流通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市场与政府共同发力。第三,规范强化食品安全执法,制定完善面向食品生产营销体系各个环节的执法监督办法,推进信息化监管。第四,制定和完善与粮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为粮食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三)建立大食物观
耕地以外,我国还有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有限耕地的利用,还要打开思路,树立大食物观。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食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食物观”强调除了传统粮食外,肉、蛋、禽、奶、鱼、果、菌、茶等都是重要的食物资源。强调了海洋、耕地、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在食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提出了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食物观”的提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重要思路,为确保我国食品安全提供重要方法。
(四)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
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制修订农兽药残留、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标准。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扩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模式。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普及新型速测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和全链条管理,扩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建立健全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好新型食品安全性评估,强化全过程监管。
作者:
任嘉琪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健康金融课题组成员,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
研究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课题组组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