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财大绿金院

  • 绿金委

IIGF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成果 > IIGF观点 > 正文

IIIGF观点 | 孔颖、任国征:我国各地“十四五”规划茶产业内容梳理及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4-11作者:孔颖 任国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承担着支撑茶区经济、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保证茶产业发展战略的高质量。“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是茶产业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振兴茶乡的关键时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应产业发展趋势,于2021年2月5日发布《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推动茶产业加快改革创新、构建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的新发展格局,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茶叶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供参考和依据。各省亦顺应发展大势,于各自“十四五”规划中对茶产业的发展作出相应目标计划措施,本文将梳理出重点内容,结合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各地“十四五”规划茶产业重要内容梳理

纵览各地“十四五”规划,大部分省份对茶产业以及相关领域发展作出相应举措,下表将与“茶产业”相关主要内容进行了重点梳理:

表1. 各省市自治区“十四五”规划茶产业重点内容汇总表



通过以上表格,经梳理可以把各地区“十四五”规划中关于“茶产业”的重点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产业产品建设发展方面,一方面包括产业链、产业园、产业基地、产业项目、加工园、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等,另一方面包括规划目标的产值设定。如:山西省政府提出重点推进山西药茶产业项目等;浙江省政府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发名优绿茶等优势产品;安徽省政府提出大力推进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基地;江西省政府提出到2025年,实现稻米、果蔬茶、畜牧业、水产等四大产业突破1200亿元等;云南省政府提出到2025年,茶叶等特色产业农业总产值,力争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目标等。

二是在品牌建设方面,多数省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品牌。如:山西省政府提出促使山西药茶等特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江西省政府提出做优做强茶叶等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贵州省政府提出培育壮大“贵州绿茶”优质产品品牌,不断提升黔茶“黔字号”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原有机茶,扶持和培育农牧区新型经营主体,打造高原生物产业品牌等。

三是在文化保护传承交流方面,主要包括文化会展基地建设、平台建设、文旅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方面。如:山西省政府提出培药茶文化等新兴会展业态,吸引国际知名会展品牌来晋办展,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化会展基地,浙江省政府提出做大茶博会平台等;此外,四川省政府、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政府皆提出加强“茶马古道”(如图1:唐代以来,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沿线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政府皆提出推进“万里茶道”(如图2: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

图1:茶马古道路线示意图

来源:https://www.meipian.cn/2hg1n0t5


图2:万里茶道路线图

来源: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 http://www.jswhbwg.com/contents/10/63.html


四是在对外合作与贸易方面,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合作以及外贸转型基地的建设。如:湖北省政府提出推动水产品、茶叶、食用菌、蜂蜜等优质农产品出口;贵州省政府提出与上海合作推进上海黔茶中心、与浙江合作推进茶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凤冈县锌硒茶叶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等。

五是在科技创新研发方面,主要包括品种培育、技术攻关、科研机构合作等。如:浙江省政府提出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发挥中国水稻所、茶科所等作用,推进种业科企合作;湖南省政府提出加快油茶科创谷、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贵州省政府开展贵州金花茶、离蕊金花茶、小黄花茶……等 7 种极度濒危物种野外回归等。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部分省份还涉及茶产业的政策补贴、质量规范管理及其他衍生产业。如: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全面推广普及低氟健康茶并实施补贴政策;重庆市政府提出推进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建设;山西省政府提出升级山西药茶质量标准体系建;贵州省政府提出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加快发展精制茶和饮料,推动茶多酚、茶氨酸、茶皂素等有效成分提取,积极开发抹茶、茶保健品、茶食品和茶日用品等产品等。


二、我国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茶产业发展相关资料查阅以及各地“十四五”规划中茶产业重点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茶产业发展在呈现规模化、区域性、多性性等特点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

一是技术创新需求迫切。科技创新在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而言,科研投入相对其他产业可能仍然偏低,导致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动力不足。缺乏持续稳定的研发资金支持,使得科技创新对茶产业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特别是存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链条不畅。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对接机制,导致许多先进的科研成果无法快速、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影响了科技创新对茶产业的直接贡献。

二是标准化和品质控制不足。中国茶叶行业需要应对国际市场的高标准和多样化需求,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品质控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同时,要关注国际环保法规与市场准入标准的变化,确保产品符合各国的食品安全和环保要求。该方面最显著的就是农药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茶叶中农残超标,威胁消费者健康的问题。需要加强科学用药指导,推行低残留农药和生态防控技术,同时建立健全农残留监测体系,严格执行农残限量标准。确保茶叶生产环境的清洁,减少周边环境污染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三是文化和品牌建设薄弱。就国内而言,尽管我国拥有众多名优茶种,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普洱茶等,但整体上品牌化程度不高。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依据产地而非品牌来选择茶叶,反映出茶企在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不足。缺乏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和忠诚消费群体的茶叶品牌,限制了行业附加值的提升和国际市场的拓展。就国外市场而言,虽然中国茶品牌的海外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要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市场的价值,关键在于品牌与文化的输出,重塑国际消费者的观念认知。这要求中国茶叶行业不仅要保持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也要善于吸收外来茶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文化交流和市场互动,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全球传播。

四是国际市场竞争与挑战。随着全球茶叶需求的增长,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展现出强大的潜力。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特别是与印度、斯里兰卡等主要产茶国的竞争。此外,由于国际市场的消费习惯差异,当前国际消费者主要以饮茶解渴,未将茶叶视为时尚商品或具有社交属性的物品。国际市场消费仍以袋泡茶(尤其是红茶)为主,而中国茶叶出口主要是“原料型”而非“品牌型”,面临标准差异、农残差异、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等挑战。

五是人才短缺与劳动力不足。茶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的双重压力。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新一代劳动力就业观念变化,茶园管理、采摘等环节可能遭遇劳动力供应不足,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此外,茶叶科技创新需要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撑,但目前可能存在相关领域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等问题。特别是在茶树育种、病虫害防治、新型茶产品研发、数字化营销等方面,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相对稀缺。

综上所述,我国存在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地区政府对茶产业的发展予以应有的重视,提出相应对策、做出相应措施。


三、关于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茶产业问题的分析,现主要对我国茶产业发展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质量监管、品牌建设、开放合作、人才培养六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助力发展

主要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与风险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在专项基金设立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茶企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支持,基金可通过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茶企融资成本,激发其投资积极性。其次,在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茶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如茶园抵押贷款、茶叶期货、供应链金融等,拓宽茶企融资渠道。再者,在完善风险保障体系方面,建立茶产业保险体系,推出茶园自然灾害险、茶叶价格保险、茶叶品质保险等产品,降低茶企因自然风险、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的损失。

(二)科技攻关,创新驱动

加大研发投入,制定茶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计划,对茶树新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智能装备研发、茶叶深加工等关键领域给予重点支持。搭建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省级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集聚科研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茶产业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科技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推动科技资源向茶产业集聚,引导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科技、产业、市场良性互动格局。

(三)加强监管,质量为先

于法规方面,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和修订茶叶及其制品的国家、行业标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于监管方面,强化全过程监管,从茶园管理、茶叶生产、流通销售等全链条进行严格质量监管,加大对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行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消费者权益。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扩大茶叶质量检测机构规模,提升检测设备和技术水平,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建立全国茶叶质量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检测数据互联互通。于需求侧方面,加强消费者教育,开展茶叶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认知和鉴别能力。建立健全茶叶质量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参与茶叶质量监督。

(四)提升价值,品牌引领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支持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茶叶产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整体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培育企业自主品牌,鼓励茶企自主创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自主品牌,通过品牌注册、商标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等手段,保护企业自主品牌的合法权益。加强品牌营销推广,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品牌故事讲述、产品体验、文化展示等活动,支持茶企参加国内外重要茶博会、交易会,拓展品牌市场空间。构建品牌评价体系,建立茶叶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茶叶品牌排行榜,对优秀品牌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行业标杆,激发品牌建设活力。

(五)开放发展,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茶叶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茶叶标准、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我国在国际茶产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拓展海外市场,制定茶叶出口战略,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降低出口成本,拓展新兴市场。深化国际合作,与主要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开展科技交流、贸易合作、人才培养等多元合作,共享资源,互利共赢,通过共建茶叶产业园区、联合研发项目等方式,推动全球茶产业共同发展。

(六)教育培养,人才兴茶

就教育培训方面,优化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增设茶学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具备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艺文化、市场营销等复合技能的人才;鼓励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满足茶企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职业培训,建立完善的茶产业职业培训体系,对茶农、茶企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尤其是新技术应用能力。就人才引进与激励方面,引进高端人才,实施引智工程,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茶叶科研、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来华工作,带动茶产业整体素质提升;构建人才激励机制,设立茶产业优秀人才奖励基金,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评价方式,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业绩。

综上所述,我国各地“十四五”规划为茶产业描绘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而要将蓝图变为现实,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市场主体紧密协作,以金融支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品牌引领、开放合作、人才兴茶为六大战略支点,共同书写中国茶产业在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作者:

孔颖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健康(养老)金融实验室助理,养老金融课题组助理

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课题组组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