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该书是真实记录中国抗疫艰辛历程的重要文献,约3.7万字,其中正文第二部分为“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将疫情救治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披露,全国上下强烈共鸣,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书中指出,我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始终以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的“两提高”“两降低”为目标,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中”原则,坚持中西医结合,实施分类救治、分级管理。对重症患者,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大幅度降低病亡率;对轻症患者及早干预,尽可能在初期得以治愈,大幅度降低转重率。在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全国医疗救治人员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充分展现了我国疫情救治体系的快速反应、有效执行的上佳水平。只有高度认识其重要性,明确体系建设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疫情救治体系,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一、 高度认识疫情救治体系的重要性
首先,从国内的视角看疫情救治体系的重要性。疫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次大考,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也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完善的一次大考,从图1全国疫情新增趋势图可以看出,日新增人数自1月20日缓慢上升,在2月中旬达到顶峰,当日新增超15000例。然而,经历了一次大爆发后,后续新增人数趋于下降并在3月后趋于稳定。
图1 全国疫情新增趋势图(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结合图1与图2全国疫情治愈率曲线走势,不难发现,在2月新增确诊病例达到顶峰后的得到控制并下降的走势,和图2中所示2月中旬后全国疫情治愈率上升之间具有较大联系。由此不难看出,在新型冠状疫情暴发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紧急响应,而其中起到控制新增趋势的重要作用的即为疫情救治体系。通过疫情救治体系的快速反应、有效执行,全国疫情治愈率上升,进一步也控制住了疫情新增病例的增多,最后疫情整体得到控制。
图2 全国疫情治愈率/死亡率趋势图(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其次,从世界各国的视角看疫情救治体系的重要性。病人在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能有效体现一个国家公共卫生体系里的疫情救治体系水平最直观的数据即为死亡率。由图3全球各国死亡率排名图不难看出,其中死亡率比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高的不乏一些医疗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这也值得我们的思考,提高和完善疫情救治体系的关键核心之处到底在何处。
图3 全球各国死亡率排名(截止6月10日)(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综上所述,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时,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疫情救治体系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结合我国国情,明确我国完善疫情救治体系的目标对制定政策也至关重要。
二、 我国完善疫情救治体系的目标
结合我国国情,根据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提出的观点,要协调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组织动员响应、人员调集、区域联动,建立并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疫情救治体系的目标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要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指引和日常运转体系建设。各级卫生健康系统要尽快制定分级、分层、分流就诊治疗体系的相关预备方案,加快体系建设,在日常运转中对体系的成效进行检验,做到有备无患,确保在重大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有迹可循、应对有序、轻重分离、急缓分开。
二是要持续加强培养全科医生。强化基层人员的诊疗能力,着力提升社区、乡村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使其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若能在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的基础上使患者合理“分流”,不仅能在重大疫情等特殊时期提升医疗体系的承受能力,还能将日常运转中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到最大。
三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各取所长。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在疫情防控和救治的早期参与仍缺乏有效机制和措施保障,这也是我国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中有待完善的短板。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将中医药融入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重大疾病救治体系中,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并全程参与。
四是还要完善医疗“基建”。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提升公立医院对于传染病的救治能力,完善建设传染病防治设施,补齐短板弱项;打造高水平的“精兵强将”,实现平时满足正常需求、战时“出征沙场”披坚执锐,搭建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坚实屏障。
五是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掘、培养、激励机制,为科研队伍招才纳贤、吸引更多尖端人才,并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机会与条件。
三、完善我国疫情救治体系的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本文将疫情救治体系完善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医疗技术与动员能力。第一,医疗技术决定了单个患者的存活率,确诊患者能否有专业的医生、设备、药物被治愈。第二,动员能力决定了能同时治疗的患者数量,简言之即医生、设备、药物的数量能否满足患者需求,同时这也决定了每位患者是否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是否会出现医疗资源的挤兑。针对上述两个方面,有的放矢地提出下列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民营医院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结合前文分析,动员能力决定了能否满足患者需求,在疫情暴发期,新增确诊病例激增,大型公立医院很难在短时间提供足量的医生、医疗设备、药物等。此时民营医院能提供有效的“补给”作用,然而民营医院在目前国内的医疗体系中的尴尬位置尚未得到改善。建议适当延长税收减免年限,避免因盈利能力弱导致现金流不足进而进入发展困境;拓宽民营医院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张;积极引导民营医院走差异化道理,民营医院受到资金、人才和社会认知度的制约,如果想做到诊疗科目齐全,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反而应结合此次疫情,为加强建设疫情防控体系,可鼓励民营医院走传染科、呼吸科等科目的差异化发展线路,并在财政资金和融资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二是积极鼓励我国中医药服务体系及中西医结合体系的政策扶持力度。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系列论述指出,“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结合现状,可提出下列政策建议:一是国家政策选择性地向中医药企业倾斜,鼓励拓宽中医药体系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商业机构投资中医药相关企业;二是建设有效的中医药结合的疫情救治体系,完善中医临床和研究机构的协作机制,加快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应急医疗体系,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能力;三是可以考虑将中医药纳入医保政策的范畴,合理定价,完善中医药的价格政策。
三是加大发展应用远程医学诊疗以提升疫情救治体系的动员能力。随着病例激增,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此种情况下通过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为疫区提供远程诊疗服务,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可使求诊拜托地域限制,快速高效为重点疫区和偏远地区提供优质疫情救治服务。据此,还可借助5G和AI技术,进行远程手术指导、远程超声检查、远程病理诊断等。进而大幅度提高我国疫情救治能力。
(感谢中国红十字会援外物资供应站站长邓燕博士的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何文英.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 建议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提升突发疫情应对能力[N]. 证券日报,2020-05-27(A03).
[2]何坤,唐占屹,李子龙,曹正旺,何君.某战区总医院防控新冠肺炎突发疫情的做法[J].人民军医,2020,63(05):453-456.
[3]陈会方. 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N]. 广西日报,2020-05-12(005).
[4]高彦彬.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献力[J].中国科技产业,2020(04):17-20.
[5]杨宝贵.提高公立医院应急医疗救治水平[J].中国应急管理,2020(04):57-59.
[6]任国征,刘文静,赵琴琴.健康金融视野下的疫情防控与金融支持[J].环境经济,2020(Z2):86-89.
[7]任国征.健康金融的内涵和创新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9(07):53-55.
作者:
青楚涵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健康金融课题组成员,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金融统计专业本科生
研究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数据库)主任